10月28日上午,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简称“苏中心”)训练基地启用仪式在番禺校区霍英东体育馆举行。
暨大党委书记孙彧在致辞中回顾了苏中心及广东省速度能力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校后取得的系列成果,包括培养了严海滨、陈冠锋等新生代运动员。他指出,训练基地的启用承载着学校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学校未来将依托多学科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和组建跨学科团队,以科学化训练助力“中国速度”提升与体育强国建设。


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蔡勇表示,苏中心是广东田径科学引领、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也是中国田径高水平发展的前瞻性布局。他指出,以苏炳添命名中心,是对其拼搏精神的肯定,更希望将其成功经验提炼为可推广的训练体系,惠及更多运动员。中国田径协会将持续支持中心工作,携手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广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红伟对训练基地启用表示祝贺,肯定了暨大在体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的举措,期待学校继续以科技赋能体育,为体育强省、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指出,苏中心采取科学化、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面向年轻人的、面向人类的极限的训练中心。他肯定了暨大优良的体育文化传统,并对中心的建设寄予殷切期望,期待苏炳添带领年轻学子再创新辉煌;他鼓励各方凝聚力量,推动中国田径事业突破发展。

“速度的极限,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科学的突破。”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苏中心主任苏炳添介绍了中心建设进展并表示,未来中心将进一步以科技为核心,打造中国速度体系,一是加强青少年选材与速度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加强专项训练与体能优化研究;三是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智能训练平台。他希望能把个人的奋斗延续为团队的探索,把“跑得更快”转化为“让更多人跑得更快”。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代表学校接受长隆集团、颐养集团、永利集团等企业的社会捐赠。孙彧、邢锋为暨南大学优秀运动员吴瑞庭、梁宝棠颁奖。
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训练基地,实地了解基地的科研设施与训练条件。


据悉,该基地不仅是苏炳添成功经验的“档案馆”,更将成为中国田径英才的“孵化器”“加速器”。从苏炳添东京奥运破亚洲纪录,到“苏中心”训练基地启航,中国田径的跨越始终靠“科学+拼搏”双轮驱动。这座基地既是广东科技赋能体育的改革注脚,更是体育强国战略在高教领域的实践。

未来,暨南大学将以基地启用为契机,探索“科技赋能”的体育人才培养路径,为中国田径与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暨南力量”,迈向更高水平。

苏炳添:9秒83未到达极限,中国人可以跑9秒76!
活动结束后,苏炳添接受了媒体采访,揭秘苏中心如何解决传统训练中的痛点,助力改善十五运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并谈及个人未来规划。
产学研模式破解训练痛点,科学方法突破后程瓶颈
当前,整合了竞技表现分析、技能评定实验室与智能化训练基地的苏中心,正以产学研结合的“两条腿”模式,为传统训练注入新活力。苏炳添表示,针对运动员常见的训练瓶颈与损伤问题,重点实验室可实时介入调整。以解决“后程问题”为例,团队通过分析发现,运动负荷与生理指标体系是关键突破口。
“过去认为后程慢是能力不足,其实与负荷刺激和休息控制密切相关。”苏炳添解释,此前训练中休息时间过长,导致冲刺能力刺激不足。如今团队将间歇时间压缩至1分钟,让运动员在未完全恢复状态下进入高强度训练,若能坚持完成,可有效提升后程表现。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训练方案,正是产学研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目前,二沙训练中心一直支持该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一线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
9秒83经验不“照搬”,青训筑基谋长远
谈及中国短跑的未来上限,苏炳添充满信心:“跑完9秒83后,我觉得黄种人、中国人能跑到9秒76、77左右。”他认为,自己并非中国短跑天赋、身体形态最优者,随着大环境改善、营养提高与家长支持力度加大,未来定会出现更优秀的苗子。
但他也坦言,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好苗子并唤醒其天赋是最大难题——“好苗子遇到好教练是缘分,更需要他们坚持走田径这条路”。回望自身职业生涯,苏炳添感恩父母赐予的天赋,也庆幸自己在模糊中坚定了田径方向,他希望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出去,为在困境中成长的人提供一点支持。
作为跑出9秒83的中国短跑传奇,苏炳添强调这一成绩是中国田径与体育部门长期投入的成果,背后有整个团队支撑,绝非个人之功。对于这一成功经验,他明确表示,要科学总结,但不能直接复制训练负荷方法,而需拆解基础、技术、专项力量等模块,细化后进行转化,并重点应用于青少年培养。
“青少年的基础决定未来高度,就像盖房子,基础不牢难成高楼。”拥有20多年运动生涯的苏炳添深知根基重要性,他认为青训的核心在于选材,需发掘有运动爱好与天赋的青少年,从基础做起。即便稳定的基础未必能让所有人成为优秀运动员,却能助力他们在田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全运会家门口迎挑战,目标刷新接力纪录
今年9月,苏炳添带领广东队刷新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赛季最佳成绩,极大提振了队伍士气。谈及即将到来的全运会,他坦言在家门口作战压力巨大,江苏、湖北两队实力强劲,将是广东队的主要挑战。
“但我们有信心向他们发起冲击,非常有机会能再次刷新成绩,这是必须的目标。”苏炳添语气坚定。不过他也透露,受年龄与身体状况影响,自己无法参加单项,能坚持到参加家门口的全运会,背后的艰辛唯有团队知晓,“真的是做到跑到不能跑了”。
赛后盼陪家人,转型仍为田径发力
对于全运会后的规划,苏炳添笑着说,最想做的是回家陪孩子——几个孩子出生时他都因训练比赛未能多陪伴。但他也明确,未来不会离开体育,只是角色将发生转变。
“接下来要回馈体育,推广田径项目,为青少年接力运动员创造更好环境。”苏炳添提到正在推进苏中心与“苏炳添数据训练平台”,一方面用于青少年宣传,助力国家搭建更完善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依托暨南大学平台,为运动员提供优质训练环境。他希望更多人关注、支持田径,“我的力量有限,未来需要更多人加入,才能让中国田径更强”。
目前,苏炳添团队与苏中心已开始为十五运助力,即使苏中心距离二沙训练中心有些距离,仍会派工作人员每日为运动员做生理形态检测与运动强度监控等。同时,团队也在开展科研项目,期待未来有更多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实现实验室与运动员的双向赋能。
文丨记者 陈亮
图、视频拍摄丨记者 林桂炎
视频剪辑丨记者 梁岚
实习生 叶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