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结束的2025长三角美好生活季上,如织人流中,有一群特殊的“主角”——他们是AI复活的“浙学男团”:由东汉王充领衔,宋代的吕祖谦、陈亮、叶适,明代的王阳明、刘宗周,清代的黄宗羲、龚自珍,以及近现代的章太炎、马一浮,相继亮相。
“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10集短视频滚动播出,成了这个盛会现场动人的一景: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观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中,感受浙学如何穿透时光,引领着当下的生活。

浙江省社科联与潮新闻携手策划制作的“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于2025年8月31日正式上线,以每周两集的频率与观众线上相约。
自首发以来,“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断有专家、学者前来“认领”自己研究领域的浙学大师并表达肯定,新技术的使用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了解浙学,好评持续发酵,全网播放量超两千万。

网友:我们努力,也是参与“浙学”的传承
每一期AI短视频发布,都有网友在评论区“追更”,这种新奇的叙述方式惊艳到了广大读者。
“AI读浙学,这形式挺潮的,年轻人应该会喜欢。”有网友在评论区为AI技术应用到浙学传播的新形式点赞。很快,就有同龄人回应:“学术走出书斋,年轻人表示喜欢!”
浙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术性高,AI技术让成果可视化,中和了内容上的严肃,更加贴合老百姓的需求、贴合年轻人的喜好。有读者留言,看一集“大道浙学”就像穿越了一把,历史人物都“活”起来了,很有意思。
在三五分钟里,那些原本只在课本里听到过的名字,被最大可能地还原了音容笑貌、个性气质。我们从一个关键词切入每个人的人生起伏,也由此解答——何为浙学?它如何传承发展?又如何回应每一个时代的现实,直面今天与未来?
形式上的新奇与趣味性并没有消解内容上的充实,有观众感慨:视频虽短,信息量极大!
由这套系列AI短视频,很多人开始走近浙学。有人表示:“浙学原来这么牛,以前只知道这些浙学大家的名字,现在想深入了解他们。”也有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故乡,并且为之骄傲:“我是温州人,叶适的永嘉学派就在我们这,看完视频更懂家乡了。”

被视频激发出自豪感是十分普遍的,因为很多人感受到,浙学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老祖宗的思想没过时,反而在乡村振兴里活了起来,真挺骄傲的!”“温州模式、义务小商品,都是浙学开出的花,接地气又有力量。”“浙学精神里那种务实、创新,现在好像还能看到影子,真厉害!”……
脚下的土地,文脉延绵。当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浙学传承的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原来我们每天的努力,也是参与“浙学”的传承。”“没想到浙学这么有力量,它不只是过去的事,更关乎我们未来怎么走。”
浙学通过AI走出书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之中;浙学从来也不只是书斋中的学问,它历史悠久却依然年轻。
学者:“文化+人工智能”,浙学开启探索
随着系列AI短视频的播放,“大道浙学”也从线上逐步走入线下,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传播。

“‘杭铁头’听着俗,实际形容他耿直刚毅、坚韧不拔、果敢担当。”
“大道浙学”系列的第七位大师“杭铁头”章太炎篇发布后,章太炎故居的费杰馆长很快转发点赞,并进一步补充解读章太炎的“狂狷”:“狂”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不拘小节;“狷”指洁身自好、坚守原则、不肯同流合污。章太炎的一生,正是这两种特质交织的生动体现。是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革命家,学术上的集大成者。
费杰馆长十分认可AI短片对章太炎的塑造,随后这部四分钟的AI小短片就成为故居中讲述章太炎故事的新材料。

两个月来,除了在浙学大家的故居、纪念馆亮相,“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还被专家学者带到了大型学术会议的现场,进行交流分享:比如“第五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2025阳明心学大学”“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刘宗周黄宗羲与浙东学派学术研讨会”“全国青年学者阳明论坛”“2025五峰岁会”等,还登上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的课堂与讲台。其学术专业度和新闻传播度都被业界同仁予以极大肯定与广泛关注。
作为“大道浙学”系列短视频的学术顾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宏敏表示:“大道浙学”AI系列短视频是“文化+人工智能”场景下,对传统浙学进行“两创”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也是一种文化新载体的创造。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这正是围绕‘文化+科技’传播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浙学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