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学科专业委员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暨《国际经贸探索》创刊四十周年期刊建设研讨会在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港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学科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前海)、《国际经贸探索》编辑部、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经济贸易学院、商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粤商研究中心等联合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在致辞中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的关键五年,推动产业集群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主旨演讲中,史丹以“‘十四五’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为题,回顾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卓越成就。展望“十五五”时期,史丹提出,要重点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发展置于更优先位置;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着力提振内需,促进供需平衡;三是数字化转型与稳定就业的关系,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对就业结构的冲击。
广外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介绍了广外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盘点了学校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就,特别介绍了学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字经济专硕建设方面的创新探索。他期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界的交流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领域探索新路径、凝聚新共识、产出新成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强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国事”。他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例,说明静态分工模型无法解释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并提出中国“多元化经济基础与集中式上层建筑”结合的体制构成了需要新范式解释的“斯芬克斯之谜”。对此,他引入“有限理性”分析框架,认为其更契合人类认知现实,并与中国传统智慧相通。他指出,决策是动态调整过程,企业家的核心职能是主动“发现”机会,最终实现增长与稳定的有机平衡。
会议开幕式由广外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楚仁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安排了两个圆桌论坛。首场圆桌论坛以数字经济与供应链为主题,由广外商学院副院长曾楚宏教授主持。其中,广外会计学院副院长龙文滨教授阐述了数字经济如何通过数据透明化、流程优化赋能供应链碳减排,为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微观视角。

第二场圆桌论坛聚焦“制度型开放与企业出海”,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韩永辉教授主持。

其间,《国际经贸探索》创刊四十周年期刊建设研讨会举行。广外副校长申明浩、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执行主编董世峰先后致辞。研讨会由《国际经贸探索》主编陈伟光教授主持。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际贸易问题》《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革》《经济评论》《国际贸易》《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的二十余位特邀嘉宾相继发言。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杨欣
图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