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11日,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本次年会以“城市更新·价值重构”为主题,聚焦行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设计价值重塑及数字技术赋能等前沿议题,汇聚了建筑学界院士大师、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企业和媒体代表2000余人。通过开幕式、主旨报告会、29场专题论坛及3场学术沙龙,构建建筑领域前沿思想碰撞与实践成果交流的高端平台,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由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学会举办的“循象应心·赓续共荣——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让城市重构生机”论坛上,南粤工匠、广州市政协常委、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院副院长、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王河院士工作室创始人王河教授做题为《从 “行商庭院” 到 “酒家园林”谈起——岭南建筑故事》的分享,深度解析了“城市更新·价值重构”岭南园林文化基因与现代城市更新的融合之道。

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王河院士深耕传统建筑研究与实践四十年,先后出版了《岭南建筑学派》《岭南建筑新语》《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岭南传统建筑技艺》四部专著;提出岭南园林与岭南派建筑的“活态空间”理论,以及岭南城市设计与乡村振兴的“三要论、七要素”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其报告阐述了从明清十三行“行商庭院”到改革开放白天鹅宾馆“故乡水”庭院的功能空间与文化演绎脉络。
王河院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大港,十三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其行商庭院是“一带一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岭南传统园林建筑“厅堂结合、厅亭结合、厅榭结合、厅廊结合”的艺术设计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西合璧“行商庭院”范式,也为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设计提供了“本土化融合”的经典范例。更重要的是,其将美学与商贸、居住、社交等实用功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空间布局,在十八、十九世纪对当时的岭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园林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直接启发了现代园林关于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如何实现功能、生态与文化遗产价值协同共生的前沿探索,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应用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岭南建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随后进入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国内顶尖设计院、高校及行业协会的嘉宾们围绕“建筑行业低迷的时代下设计行业如何破局”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王河院士谈到:构建国家设计中心,推动设计是新质生产力。中国的“设计+”正在经历“一分为三”的学科重构:艺术学之感性,工学之理性,交叉学科之融合性,三者看似分野,实质上互为表里。设计成为打破学科壁垒,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论”,要构建“全链条式”的设计生态,推动“经纬交织”的学科融合,建立“设计+”跨界实验室,实现“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的智慧。

此次年会上,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大师倡议,重塑设计哲学与价值坐标,革新知识体系与技术工具箱,让设计决策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构建开放的行业生态,实现“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融合设计”。他认为,城市更新推动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对话,王河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了传统岭南建筑的文化价值,对保护与传承、更新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