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粤北地区美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及学校美育工作成果调研的工作部署,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组织有关专家赴广东白云学院、韶关学院、河源、湛江、茂名等地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课堂与展演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梳理区域美育实践经验,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美育工作范式。

在广东白云学院,数智融媒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骏教授从“数智融媒特色定位—多学科团队建设—制度与经费保障—课程与活动成果—社会服务与传播”五个方面作专题汇报。自2024年12月立项以来,工作室已将美育全面嵌入人才培养体系,建成融媒体实验中心与跨院系实践平台,打造“金云奖”大学生影像节等品牌活动,形成“课程+作品+传播”的闭环;同时两度深入粤北中小学开展调研,发布报告并对接美育浸润项目。
在韶关学院,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何金明介绍学校围绕“德美融合”持续推进“三化一体”(课程化、实践化、本土化)与“五维贯通”(主体、五育、学段、组织、师资)改革,已构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名师工作室—美育浸润行动”三大平台,形成“韶院方案”。其后,调研组观摩大学生志愿者韵律操展示,走进武江区重阳学校了解浸润机制落地与校园文化建设,肯定其在城乡均衡与师生成长方面的实效。

在河源市,调研组与六所浸润学校校长座谈,围绕师资短缺、场室薄弱、培训名额不均等难点开展问题导向式研讨。调研组还观看了“大手握小手,双百润心田”美育浸润行动成果展。展演以可感、可评、可传播的方式,呈现了“课程入心、活动入景、文化入校”的实践图谱,标志粤北美育共同体建设迈入新阶段。
在岭南师范学院,朱培科舞蹈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培科教授围绕“高校筑基—中小学开花—社会结果”的建设路径,重点展示在课程建构、教师培养、社团拓展、非遗传习、校园文化融入与示范辐射六个方面形成的“六维联动”美育生态。专家调研组还前往遂城大成中学与遂城第十三小学现场考察,重点了解“校园集体舞、非遗人龙舞、课桌舞、手势舞、舞蹈日常化表达”等落地成效。

专家调研组还赶赴茂名市电白区黄阳小学、茂南区羊角镇竹营小学调研美育普及与教师发展情况。茂名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广海从区域层面介绍茂名市“以活动为载体、以融合为路径、以团队为支撑”的美育推进体系,提出要推动美育建设向城乡全域、校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黄阳小学校长廖江白介绍学校以“口琴”为校本美育载体的形成过程;竹营小学校长布宇虹介绍学校从“引入资源”到“自主运作”的发展路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蒋快安省级美育名师工作室采用“1+1+7”资料呈现体系,系统展示三年来在课程建设、团队成长与乡村协同扶持中的实践路径。
调研组认为,目前,粤北美育建设已形成“数智融媒”牵引课堂改革、“非遗+体育+艺术”协同、“高校—中小学—乡村”纵深联动三条清晰主线。专家建议,接下来,粤北美育要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可教的课程,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用的校园场景,把愿景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学校机制;同时打造“活化—固化—数字化—协同化”四维提升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范式。
对于粤西美育,专家认为,当前高校提供方向与方法,中小学在校园场景中让美育真正发生,乡村学校在地文化中实现内生生长。下一阶段,粤西美育要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可教的课程、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用的校园场景、把理念愿景转化为可持续的学校美育工作机制。当美育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时间中坚持、在生命中沉淀,教育才真正回到“育人”的本质。
文|记者 孙唯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