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何宁 实习生 张怡轩
疫情过后,学校教育最应该反思什么?深入心理角度,如何利用疫情给孩子“上课”?线上教学之外,学生还需要怎样的教育?
近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学术支持下,羊城晚报社与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国际教育论坛等单位共同携手策划“非常时期•非常课”十讲。
本期,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卫教授做客羊城晚报直播间,分享了他对疫情期间的教育重点和孩子的心理转变等看法。
疫情下教育的反思:平衡线上线下,重视生命教育
羊城晚报:疫情过后,学校教育有什么反思呢?
张卫:从教育重点到教育形态,都需要在未来加以改进。
第一,加强对科学领域的重视。不仅是国家需要在科学领域投入更多的经费、提供更大的支持,学校和老师也应该提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投身于此。
经过这次战“疫”,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病毒的发现、检测和药物的研发,到医护水平与医疗条件,只有打好科学基础,提高科技水平,才能真正地战胜疫情。
此外,对于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识别、阻断与驳斥,也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科学素养。
第二,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怎样去教学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线上教学更多地针对课本和考试无可厚非。但是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不能仅仅是把在校的教学进度简单地搬到线上,把学生的时间挤得满满的。
事实上,这个阶段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和父母一起讨论人生和社会问题,共度亲子时光;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对科学的兴趣;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成长,才是更应该在疫情期间加强教导的。
第三,反思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疫情期间开展网络教学的推动,线上教学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如何让线上和线下教学形成互补、相互配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张卫做客羊城晚报直播间
疫情一课教会孩子责任的担当
羊城晚报:作为心理学教授,您认为此次疫情对孩子们的心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张卫: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恐慌期、消极防御期、现实适应期和恢复重建期。
自武汉“封城”以来,人们经历了从高度焦虑、担心甚至恐慌,到面对不明朗的疫情形势时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再到适应疫情现实后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积极处理悲观情绪。
与成年人相比,尤其对于12周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在疫情期间除了跟成年人一样会表现出焦虑、抑郁,还会表现出无聊和困惑。因此,在学业之外,如何给孩子上好疫情这一课、进行人生教育也尤为重要。
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大批英勇的“最美逆行者”,除了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许多大中学生也纷纷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体现在主动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等方面。
疫情虽然带来了恐慌,但大中学生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见,在这个特殊时期,也是一次教育孩子责任担当的契机。
这次疫情也提醒我们,在未来更需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乃至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
目前,逐步进入恢复重建期以后,大家的消极情绪会减弱,直至恢复正常。经过这次疫情,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将有所提升,心灵也会得到成长。
在家学习建议:管理好时间,自学自律,珍惜生命
羊城晚报: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返校复课,对于孩子们在家学习,您有何建议?
张卫:2月25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校3月2日起开展线上教育,学生不返校。对此,我想给全体中小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从寒假的“超长待机”中尽快收心,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把对疫情的关注转移到对学校生活的重视上。
第二,全面的线上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新鲜的体验,也会存在一个适应期,在此期间有三个方面应该加以留意。
首先,在家中进行线上学习时,需要一个安静、独立、不受外界干扰的学习空间;其次,根据正常在校的节奏进行时间管理,包括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最后,尽快适应新鲜的教学方式、教学软件和学习资料。
第三,家长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影响。线上教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但各位家长也应该注意避免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干扰,比如频繁地询问孩子的学习进度等。
第四,趁这次机会提高自学自律和自我管控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第五,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经过这次疫情,同学们一方面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抵抗疾病,也能帮助我们准确合理地识别信息,避免恐慌和焦虑,更加好地生活和学习。